黄荆子、布荆子、黄金子
【中药名】黄荆子 huangjingzi
【别名】布荆子、黄金子。
【药用部位】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高可达6米,枝叶有香气。新枝方形,灰白色,密被细茸毛。叶对生;掌状复叶,县长柄,通常五出,有时三出;小叶片椭圆状卵形,长4~9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浅波状,上面淡绿色,有稀疏短毛和细油点。下面白色,密被白色茸毛。圆锥花序,顶生;萼钟形,5齿裂;花冠淡紫色,唇形,长约6毫米,上唇2裂,下唇3裂;雄蕊4,2强;子房4室,花柱线形,柱头2裂。核果,卵状球形,褐色,径约2.5毫米,下半部包于宿萼内。花期7~8月,果期8~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向阳山地。分布于华东及河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用手搓下,晒干,扬净。
【药材性状】圆球形,上端稍大略平而圆,下端稍尖,长约3毫米,径约2毫米;宿萼灰褐色,密被棕色细茸毛,包围整个果实的2/3左右,但多半已脱落;基部具短柄;果实外表棕褐色,较光滑,表面纵脉纹明显,果皮较厚,质较硬,不易破碎。内藏白色种子数枚。气香,味苦带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、苦。归肺经、胃经、肝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风解表,止咳平喘;理气消食止痛。主伤风感冒;咳嗽;哮喘;胃痛吞酸;消化不良;食积泻痢;胆囊炎,胆结石;疝气。一般的有,黄荆子适宜治疗:袪风,袪痰,镇咳。黄荆叶适宜治疗:解表,止疟,消暑。黄荆根适宜治疗:袪风温,利关节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3~10克。用治伤风感冒、咳嗽、气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饮食积滞、肝胃气痛。
【药理】具有镇咳、平喘、抗炎、抗微生物等作用。水煎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成分】干品含精油0.1%,油中含1,8-桉叶素、1-香桧烯、1-2-蒎烯、莰烯、石竹烯以及二萜类、倍半萜醇及奠类化合物等。尚含黄酮类及强心苷。还含对羟基苯甲酸、5-氧异酞酸、3-β-乙酰氧基-12-齐墩果烯-27-羧酸、蒿黄素、8,25-羊毛甾二烯-3p-醇、油酸、亚油酸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服。
【药方】①治流感,咳嗽,风湿痛,发热身疼:黄荆子、蔓荆叶、千里光各10克,冰糖。共研细末。每次10~15克,每日2~3克,开水冲服。(《中国民族药志》)
②治哮喘:黄荆子6~15克。研粉加白糖适量,每日2次,冲水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③治肝胃痛:黄荆子研末,和粉作团食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④治胃溃疡,慢性胃炎:黄荆干果30克,煎服或研末吞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⑤治疝气:黄荆子、小茴香各9克,荔子核12克。水煎服。(《甘肃中草药手册》)
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:黄荆子,炒,水煎服。(《古今医鉴》黄荆散)
治哮喘:黄荆子二至五钱。研粉加白糖适量,一日二次,水冲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治肝胃痛:黄荆子研末,和粉作团食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治胃溃疡,慢性胃炎:黄荆干果一两。煎服或研末吞服。(南京《常用中草药》)
治膈食吞酸或便秘:黄荆果实五钱。水煎或开水泡服,早晚各服一次。(《农村常用草药手册》)
治痔漏之管:黄荆条所结之子(炙炒为末),五钱一服,黑糖拌,空心陈酒送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治痘疹空壳无浆:黄荆子(炒黑为末)一钱,酒浆调服:虚者,人参汤加酒浆二、三匙。(《痘疹仁端录》黄荆散)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、药学专著、杂志及文摘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凭据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,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