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苏梗、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杆、苏茎、紫苏草、紫苏枝茎
【中药名】紫苏梗 zisugeng
【别名】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杆、苏茎、紫苏草、紫苏枝茎。
【药用部位】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一年生草本。高0.3~1.5米。茎直立,绿色或紫色,密被长柔毛。单叶对生;叶片卵形至宽卵形;叶柄长3~7厘米。轮伞花序,具2花,排成偏于一侧的总状花序,密被长柔毛;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,外被红褐色腺点;花萼钟状,长约3毫米,结果时增长至12毫米,萼齿5,上唇3齿,下唇2齿;花冠白色至紫红色,喉部斜钟形,冠檐二唇形,上唇先端微凹,下唇3裂;雄蕊4枚,2强,药室2,花丝扁平;子房全4裂,花柱基底着生,先端2浅裂,花盘前方膨大呈指状。小坚果近球形,直径1.5~2毫米,表面灰褐色,有微隆起的暗棕色网状花纹。花期6~8月,果期8~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紫苏为栽培品,我国广泛种植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方柱形,四棱钝圆,长短不一,直径0.5~1.5厘米。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,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,节部稍膨大,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。体轻,质硬,断面裂片状。切片厚2~5毫米,常呈斜长方形,木质部黄白色,射线细密,呈放射状,髓部白色,疏松或脱落。气微香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肺经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理气,舒郁,止痛,安胎。治气郁,食滞,胸膈痞闷,脘腹疼痛,胎气不和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疏肝,利肺,理气,和血,解郁,止痛,定嗽,安胎。
②《本草崇原》:主宽中行气,消饮食,化痰涎。治噎膈反胃,止心腹痛。
③《本草图经》:宣通风毒。
④《本草蒙筌》:下诸气略缓,体稍虚者用宜。
⑤《本草通玄》:能行气安胎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5~9克,煎汤内服。用治胸膈痞闷、胃脘疼痛、暖气呕吐、胎动不安。
【药理】药理实验表明,具孕激素样作用,与孕酮一样能促进子宫内膜腺体的增长。
【成分】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含紫苏醛、1-柠檬烯、α-蒎烯及β-蒎烯、β-丁香烯、α-香柑油烯及芳樟醇等。还含紫苏酮、异白苏烯酮、白苏烯酮、紫苏烯、精氨酸、枯酸、紫苏苷及亚麻酸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确,谨慎用药。
【药方】
①治伤寒胸中痞满,心腹气滞,不思饮食:紫苏茎(锉)一两,陈橘皮(陈皮)(汤浸去白,焙)二两,赤茯苓(去黑皮)一两半,大腹皮(锉)、旋覆花各一两,半夏(汤洗七遍,焙)半两。上六味,细切如麻豆大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入生姜一分(拍碎),枣三枚(擘破),同煎至七分,去渣,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苏橘汤)
②治孕妇胎气不和,胸闷恶心:苏梗、半夏各9克,生姜3片,陈皮5克。水煎服。[《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》1986,(3):47]
③紫苏汤(《证治准绳》)治消渴后遍身浮肿,心膈不利:紫苏茎叶、桑白皮、赤茯苓各30g,炒郁李仁、羚羊角、槟榔各23 g,桂心(肉桂)、炒枳壳、独活、木香各15g 。为粗末,每服12g,加生姜0.15g,水煎服。方中紫苏理气宽中。
④紫苏散(《赤水玄珠》)治风毒脚气,腹内痰恶,脚重虚肿:紫苏、木通、桑白皮、茴香(小茴香)各30g,枳壳60g,羌活、独活、荆芥穗、木瓜、青皮、甘草各15 g,大腹子10个。为末,每服9g,加生姜3片,葱白1茎,水煎服。
⑤紫苏流气饮(《医宗金鉴》)治肾气游风:紫苏、黄柏、木瓜、槟榔、香附、陈皮、川芎、姜厚朴、白芷、制苍术、乌药、荆芥、防风、甘草、独活、枳壳各等分。加生姜3片,大枣1枚,水煎服。
⑥治水肿 紫苏梗24g,大蒜根9g,老姜皮、冬瓜皮各15g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⑦治孕妇胎气不和,胸闷恶心 苏梗、半夏各9g,生姜3片,陈皮5g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》1986,(3):47)
【食疗方】
砂仁苏梗莲子汤
砂仁5克,苏梗9克,莲子60克。先将莲子以清水浸泡半天,再入锅中加水煮炖,至九成熟时加入苏梗、砂仁,用文火煮至莲子熟透即可。吃莲子喝汤。每日1剂,连用5~7日。
功效:理气宽中,止痛安胎。主治妇女胎动不安等症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、药学专著、杂志及文摘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凭据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,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