蒺藜,狗娃刺,血见愁,刺蒺藜,旱草,三角刺,野菱角,地菱,蒺黎蓇葖,七里丹,陀罗刺,菱角刺,杜蒺藜,硬七力,八角刺,茨,旁道,秦尖,白蒺藜,怀蒺藜,蒺骨子,豺羽,升推,七厘,止行
康康
阅读:322
2024-12-08 15:52:35
评论:0
【中药名】蒺藜 jili
【别名】狗娃刺、茨、旁通、硬蒺藜、血见愁、野菱角、刺蒺藜,三角蒺藜。
【药用部位】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一年生匍匐草本,多分枝,全株有柔毛。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,小叶5~7对,长椭圆形,长6~15毫米,宽2~5毫米,基部常偏斜,有托叶。花单生于叶腋;萼片5;花瓣5,黄色,早落;雄蕊10,5长5短;子房上位,5室,柱头5裂。果实由4~5个分果瓣组成,每果瓣有长短棘刺各1对。种子卵状三角形。花期5~7月,果期7~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田野、路旁。分布于全国各地,以长江北部为多。河南、河北等地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收全草,晒干,打下果实。
【药材性状】复果多由5个分果瓣组成,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,直径0.7~1.2厘米。商品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,斧状三角形,长3~8毫米,淡黄绿色,背部隆起,有纵棱及多数小刺,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,成“八”字形分开,两侧面粗糙,有网纹,灰白色;果皮坚硬,木质,内含种子3~4粒。种子卵圆形,稍扁,淡黄绿色,有油性。气微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微温,味辛、苦,有小毒。归肝经。
【功效主治】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肝息风药。平肝解郁,活血祛风,明目,止痒。用于头痛眩晕,胸胁胀痛,乳闭乳痈,目赤翳障,风疹瘙痒。
1、《会约医镜》:泻肺气而散肝风,除目赤翳膜,肺痈,乳岩,湿疮。
2、《江苏植药志》:治胁痛,疗诸疡,去风活血。
3、《本草再新》:镇肝风,泻肝火,益气化痰,散湿破血,消痈疽,散疮毒。
4、《本草图经》:主痔漏,阴汗,及妇人发乳,带下。
5、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治红白痢疾。
6、《本经》:主恶血,破瘫结积聚,喉痹,乳难。
7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奔豚肾气,肺气胸膈满,催生并堕胎。
8、《药性论》:治诸风疬疡,破宿血,疗吐脓,主难产,去躁热。
9、《纲目》: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。
10、《别录》:主身体风痒,头痛、咳逆伤肺,肺痿,止烦、下气;小儿头疮,痈肿阴癀,可作摩粉。
【应用】用量6~9克,水煎服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。水煎洗;或研末调敷。用治头痛眩晕,胸胁胀痛,乳闭乳痈,目赤翳障,风疹瘙痒。临床上常配草决明、青葙子等治头痛、头晕等症。此外,还可用于肝气郁结、胸胁不舒等。可配菊花、地肤子、苦参等治皮肤瘙痒风疹,去刺研末为丸,治疗白癜风等病。
【药理】抗心肌缺血;延缓衰老;有性强壮作用;有抗乙酰胆碱等作用。药理实验表明蒺藜水提取部分有轻度降压作用,生物碱部分有轻度利尿作用,并对在体蛙心呈抑制作用。此外,蒺藜水提取部分有抗变态反应,对2,4-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有抑制作用。
【成分】果实和叶含刺蒺藜苷( tribuloside)、紫云英苷(astragalin)、山柰素-3-芸香糖苷(kaempferol-3-rutinoside)及山柰素;并含生物碱哈尔满碱和哈尔明碱、山柰酚、山柰酚-3-葡萄糖苷、山柰酚-3-芸香糖苷、刺蒺藜苷、木犀草素、薯蓣皂苷元、海可皂苷元、哈尔明碱等成分,以及少量挥发油和油脂。
【使用禁忌】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。
【药方】
1、治气肿痛:蒺藜子一升,熬令黄,为末,以麻油和之如泥,炒令焦黑,以敷故熟布上,如肿大小,勿开孔贴之。干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蒺藜散)
2、治牙齿动摇疼痛:土蒺藜,去角生研五钱,淡浆水半碗,蘸水入盐温漱。(《御药院方》)
3、治乳胀不行,或乳岩作块肿痛:刺蒺藜二、三斤,带刺炒,为末。每早、午、晚,不拘时,白汤作糊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4、治肺痈、肺痿,咳唾脓血腥秽 刺蒺藜五两(带刺炒),百合、川贝母各一两(炒)。共为细末。每早晚各服三钱,白汤调送。
5、治小便不通,腹胀 土蒺藜炒黄为末,黄酒调下。(《寿世保元》)
6、治伤寒头痛,身热,百节疼痛 蒺藜子(炒,去刺)、白芷、附子(炮)、白僵蚕(炒)等分。上四味捣罗为散,每服二钱匕。茶清或酒调下,不拘时候。(《圣济总录》四白散)
7、治通身浮肿: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。(《圣惠方》)
8、治蛔虫攻心,其痛如刺,吐出清水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不计多少,阴干为散,每服半钱或一钱匕,饮服,日三。量大小加减,无时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三角散)
9、行经:当归、杜蒺藜各等分。上为末,米饮汤调服,食前。(《儒门事亲》当归散)
10、治牙齿出血不止,动摇:白蒺藜末旦旦擦之。(《纲目》)
11、治奔豚疝瘕:刺蒺藜十两(带刺炒),小茴香三两(炒),乳香、没药各五钱(瓦上焙出汗)。俱为末,每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12、治一切脚气,不问虚实寒热 刺蒺藜八两(带刺炒),木瓜五两(炒)。共为末。每早服五钱,白汤调服。
13、治胸痹,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:刺蒺藜一斤,带刺炒,磨为细末。每早、午、晚各服四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14、治肝肾风毒上攻,目赤痛痒,昏花羞明,多泪 黄芪、独活、白蒺藜各等分为末。每服二钱,薄荷酒调服。(《医学入门》四生散)
15、治急引腰脊痛:捣蒺藜子末,蜜和丸。酒服如胡豆大二丸,日三服。(《外台》)
16、治恶血积聚或成癥瘕 刺蒺藜一斤(带刺炒),干漆二两(炒)。俱为末,水发为丸,绿豆大。每晚饭后、临睡服二钱,酒下。(15~16方出自《本草汇言》引《方龙潭家秘》)
17、治眼疾,翳障不明:刺蒺藜四两(带刺炒),葳蕤(玉竹)三两(炒)。共为散。每早服食后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18、治下痢:蒺藜二升,捣汁温服。以为度。(《千金要方》)
19、治身体风痒,燥涩顽痹:刺蒺藜四两(带刺炒,磨为末),胡麻仁二两(泡汤去衣,捣如泥),葳蕤(玉竹)三两,金银花一两(炒磨为末)。四味炼蜜为丸。早晚各服三钱,白汤下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本文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yunyaoshijia.com/?id=2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