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落回 、号筒梗、三钱三、泡通珠、博落筒、号筒草、勃勒回、号简秆、号筒青、滚地龙、山号筒、山麻骨、猢狲竹、空洞草、角罗吹、号角斗竹、亚麻筒、山火筒、山梧桐、通大海、边天蒿、通天大黄、土霸王、号桐树

康康 阅读:591 2024-09-03 15:30:28 评论:0

  【药名】博落回 bó; luò; huí;

  【别名】号筒梗、三钱三、泡通珠、博落筒、落回、号筒草、勃勒回、号简秆、号筒青、滚地龙、山号筒、山麻骨、猢狲竹、空洞草、角罗吹、号角斗竹、亚麻筒、山火筒、山梧桐、通大海、边天蒿、通天大黄、土霸王、号桐树、号筒杆、山号简、翻牛白、狮子爪、喇叭简、吹火简、蛇罗麻、野麻秆、哈哈简、菠萝简

  【来源】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全草。

  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呈亚灌木状,高达2.5米,折断有黄色汁液。根粗大,橘红色。茎直立,圆柱形,中空,表面有白粉。叶互生,广卵形,长7~24厘米,宽5~20厘米,7~9浅裂,边缘波状或具波状牙齿,下面有白粉,掌状脉;具叶柄。大型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;花梗长2~5毫米,苞片披针形,有毛;萼片2,白色,倒披针形,开花时脱落;无花瓣;雄蕊20~36.花丝与花药等长,药线形,黄色;雌蕊1,子房倒卵形,花柱短,柱头肥厚。蒴果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,有白粉。种子4~6粒,熟时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6~7月,果期7~8月。

  【产地分布】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及西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。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为民间用药。

  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二季采挖全草,去泥土,晒干。

  【药材性状】全体带有白粉。茎圆柱形,中空。表面光滑,灰绿色或带有暗红紫色。叶互生,具叶柄,完整叶阔卵形,边缘具不规则波状齿,上面灰绿色,下面灰面色,具密细毛,掌状脉,叶柄基部膨大而抱茎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。具多数花,苞片披针形,萼2片,黄白色,倒披针形,无花瓣,雄蕊多数,花丝细而扁,雄蕊1。蒴果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形。

  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、苦。有毒。归心经胃经肝经

  【功效主治】消肿解毒,杀虫止痒。属杀虫止痒药。散瘀;祛风;解毒;止痛;杀虫。主痛疮疔肿;臁疮;痔疮;湿疹;蛇虫咬伤;跌打肿痛;风湿关节痛;龋齿痛;顽癣;滴虫性阴道炎及酒糟鼻。

  【临床应用】本品有毒,不作内服。外用适量,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。用于疔毒脓肿、慢性溃疡、烫伤、蜂虫叮咬、顽癣。

  【成分】博落回含多种生物碱,如血根碱( Sanguinarine)、白屈菜红碱( Chelerythrine)、博罗回碱(Bocconine)。此外,还分出原阿片碱(protopine)等成分。博罗回的毒性来自于生物碱,临床上已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或死亡的报道,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。动物实验也证明,将博罗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,可引起心电图T波倒置,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,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。阿托品对此有对抗作用。

  【使用禁忌】有大毒,禁内服。口服易引起中毒,轻者出现口渴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、乏力;重者出现烦躁、嗜唾、昏迷、精神异常、心律失常而死亡。

  【药方

1.治恶疮,瘿根,赘瘤,息肉,白癜风,蛊毒,溪毒,已上(’上’一作’生’)疮瘘者:博落回、百丈青、鸡桑灰等分。为末敷。(《本草拾遗》)
2.治指疔:①博落回根皮、倒地拱根等分。加食盐少许,同浓茶汁捣烂,敷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②号桐树(连梗带叶)一把,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,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,日二至三次。早期发炎者,如此反复熏洗,外贴三至六次愈。如已化脓,则须切开排脓,不适宜本药。(《江西医药》(7):371,1966)
3.治臁疮:博落回全草,烧存性,研极细末,撒于疮口内,或用麻油凋搽,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4.治下肢溃疡:①博落回煎水洗;另用叶二张,中夹白糖,放锅内蒸几分钟,取出贴患部,每日换一次。②博落回(鲜根)两斤,煎浓汁,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,外用纱布包扎。
5.治中耳炎:博落回同白酒研末,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。
6.治黄癣(癞痢):先剃发,再用博落回二两,明矾一两,煎水洗,每日一次,共七天。
7.治水、火烫伤:博落回根研末,棉花子油调搽。
8.治蜈蚣、黄蜂咬伤:取新鲜博落回茎,折断,有黄色汁液流出,以汁搽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

本文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yunyaoshijia.com/?id=32

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
标签:中药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、药学专著、杂志及文摘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凭据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,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